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生工作的大事。
当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以及世界经济的低迷,机械类大学生就业工作总体形势趋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目前我系的学生,全部为90后,多为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但独立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有限,且有些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因此,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学生的优质就业,更好的提升学院的知名度,赢得学生及家长更好的口碑,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为了确保学生更好的就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飞行器制造系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工作基本原则。
1、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就决定了系部的各项工作都服务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激情,实现学生从“ 校园人”向“社会人”的心理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高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所转变。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首先看中的不是学生学历的高低与现有成绩的好坏,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颠覆原有的唯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例如,在今年7月东风神龙汽车来我校招聘时,班级推荐两名比较优秀的同学(一名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另一名获得励志奖学金),但根据公司的选拔标准和流程,我们认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者),在情商综合测试(上机测试)就被系统淘汰了,另一名同学参加了笔试并获得第一名,但在面试环节因对岗位的理解和表达问题也被淘汰了。相反,另外有多名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为老师同学服务,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到厂后很快融入集体得到单位员工的认可。学生林xx是系学生会干部,面试时成绩一般,经过努力争取入围,但到公司培训一个月后考核,该生竟排名第一。这些情况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我系就业工作团队敲了警钟,也使我们反思该如何紧贴用人单位需求,与时俱进,做好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还决定了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我们推荐学生的特点、专业方面也应有所侧重。由于我系毕业生人数较多,每年到校招聘的单位也很多,且岗位涉及技术类、产业类、销售类、文员类等多个方面。比如,国防军工企业(如611所,420厂,商飞等)需要学生有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对于这些企业,我们在新生入学时就进行了宣讲和要求,对有意向的优秀同学从一开始就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汽车制造企业(如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等),这些企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工作中的协调与服从,且需进过工学交替,为此,在学生工学交替时,我们就要求学生适应企业文化,适应工作时间的调整,工学交替后,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进度计划,确保这些同学能够顺利毕业。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所有的就业工作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本人,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且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就业工作的终极目标。
在就业工作中,教师只能指导帮助学生,最终的面试与考核都只能由学生本人亲身参与。为此,我们在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工作时,就必须尽可能细的考虑到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想到解决对策并教给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就决定了就业指导工作不再是“临时性、季节性、阶段性”这一传统的就业指导观,而应是“进校定规划、每期一调整,毕业见成效”的指导思路,整个就业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的两年多学生生活中,按公司员工的要求来管理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提高其就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最重要的是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此我系建立了班级就业联系人制度,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变原来串行的信息传递方式(就业处—系部—辅导员—学生)为多条线并行,扩大了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同时还实施了信息反馈和追踪制度,要求按时间节点进行信息的反馈。并提前认真组织毕业生针对不同单位进行预报名,积极协助就业处做好各单位来校招聘的学生组织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 的原则还要求“一个都不能少”,即关心帮助到每一位学生,为此,我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动态档案,包括:就业单位、就业性质(推荐或自联)、是否已经离校、是否计划专升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就业意向等。每年11月后,将所有未就业学生的信息汇总,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每周及时更新系部就业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联系相应的用人单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还体现在就业困难学生的帮助上,有的学生就业态度积极,平时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成绩良好,但参加面试屡屡被拒,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害怕与人交流,逃避面试。针对就业技能薄弱的部分同学,在用人单位前来招聘的时候,系领导、辅导员老师主动向招聘人员介绍学生的长处,打动用人单位,此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先后有机制专业李XX,飞制专业张X,模具专业张xx等多位同学,经过辅导员就业技能培训和引荐,找到的满意的工作。
3、 “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以服务为宗旨一直是我系学生工作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也贯彻落实在了就业工作中,只要学生需要,用人单位需要,系部都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首先体现在服务学生上:就业工作团队扎实的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想学生之所想,努力开拓就业渠道,寻找优质的就业岗位;对于提前顶岗实习的学生,我们又多次将课堂开设到企业生产一线,并根据企业生产要求,调整教学案例,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同时又确保了企业的生产稳定;为了确保学生实习稳定,就业工作团队多次深入多家企业,与顶岗实习学生交流,并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次协调学院其他部门前往用人单位收取学费,组织考试,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确保了实习学生的稳定,这些措施得到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赞许。
“以服务为宗旨”还体现在服务用人单位上,一旦接到用人需求,我们都第一时间与就业处或用人单位联系,了解详细信息并向同学宣讲,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宣讲、面试。用人单位到校以后,我们都做到了全程陪同,随叫随到。
“以服务为宗旨”也体现在服务其他部门上,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校性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调,作为基层一线的系部,我们首先应考虑到其他各个部门的要求,主动沟通学生就业、离校、档案转接等各项事宜,配合协调做好毕业生就业所需的事情,努力做到学生顺顺利利离校,高高兴兴就业。
“以服务为宗旨”看似做好很多服务性的基础工作,但正是这些事无巨细的基础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感化的学生,同时也得到其他部门协调与配合,反而使得就业工作推进更加顺利。
4、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技能;“以服务为宗旨”打动了多个用人单位。确保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都远远高于国内同等院校。
截止11月28日,我系2015届的1211名毕业生,已有1609人落实了就业单位,其中学院推荐1043人,自主联系就业231人;确定专升本48人,待就业推荐287人,就业率为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