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七月,热浪翻涌,暑假伊始,就业处牵头启动“行业企业大走访,全员联动促就业”专项行动,联合各二级学院领导组建多支走访队伍,分赴北京、重庆、广东、浙江、湖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就业重点省份,深入60余家行业标杆企业,新拓展岗位1200余个,以“走出去、摸实情、建合作”的务实行动,为2026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筑牢根基。


一、分域深耕细作,靶向对接产业需求
走访团队摒弃“大水漫灌”模式,紧扣各区域产业特色精准发力,让每一次对接都见实效:
北京片区:锚定航天航空高精尖领域
在北京走访队伍的行程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三院三十一所等“航天国家队”是核心目标。在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的精密实验室,企业技术主管拿着零部件样品直言:“我们急需能熟练操作精密仪器、懂航天器零部件装配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操能力正是我们要找的。”学校一行与企业达成共识,并将根据企业技术标准调整相关专业课程,提前为企业储备技能型人才。在走访北京航天天盛物业时,公司总经理蒋隆兵对学校毕业生赞不绝口,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并表示后续愿意与学校达成长效合作机制,在有岗位需求时会优先考虑学校的学生。
广东片区: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地区
广东走访队伍直奔华为制造总部、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诺通讯有限公司、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在华为制造总部,学校一行与华为机器有限公司的招聘经理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达成初步意向。随后,校企双方就工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合作共识,同时每年可为学校毕业生额外提供120个高质量就业岗位。
苏、浙、皖、鄂片区:深挖汽车智造机遇
苏、浙、皖、鄂走访组聚焦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密集走访极氪汽车、领克汽车、吉利义乌制造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蔚来汽车等企业。在浙江金华零跑汽车智能制造基地、吉利义乌制造工厂、吉利动力义乌制造基地,生产负责人带着学校一行参观新能源汽车装配线,并表示企业在2026年计划扩充产能,急需 300余名高技术技能人才,涉及大专新能源装调工、设备维修工、返修工等岗位,学校的汽车制造、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很符合企业的需求。在走访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时,人力资源经理介绍,理想汽车对学校汽车专业学生需求旺盛,2026年计划招聘50名专业技能人才。
成渝片区:紧扣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四川、重庆走访队伍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走进中国长安、长城汽车、赛力斯汽车、成都工具研究所、四川航电微能源有限公司、成都航研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中国长安,企业技能大师表示“高职院校毕业生踏实、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水平高,更契合岗位需求,工作室需要不少优质的大专生”,中国长安人力资源总监说:“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正值风口,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仍面临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情况”,学校一行迅速与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并表示在2026、2027届毕业生当中将持续开设“中国长安汽车维修订单班”,岗位需求超150个。在成都工具研究所,企业负责人表示,职业教育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期待未来能和贵校开展密切合作,与同学们在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并肩前行。
二、务实举措破题,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走访中,学校走访队伍始终坚持“不走过场、不务虚功”,既收集需求,更解决问题。
摸准“需求脉”:每到一家企业,除与管理层交流外,必深入生产车间、研发一线,与技术技能大师、岗位主管面对面交流,精准记录企业“硬需求”——如长城汽车要求“能熟练操作数控车床,具备基础设备故障排查能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强调“需掌握电子元器件检测核心技能”,这些“一手资料”将用于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搭起“合作桥”:此次走访共与60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意向,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积余产业运营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极光湾(义乌)发动机有限公司、四川航电微能源有限公司等数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开设订单班意向。
算好“就业账”:新拓展的1200余个岗位中,汽车制造领域600余个、航天航空领域200余个、电子科技领域200余个、现代服务业200余个,覆盖学校机械、电子、汽车、经管等多个专业类别,数十个重点专业,基本实现“专业与岗位”的精准匹配。
三、持续发力不松劲,笃定护航高质量就业
促就业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长期责任,暑期大走访只是开始,学校就业处将持续不断地将就业工作做细做实,用脚步丈量就业市场,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深耕访企拓岗工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全力打通2026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最后一公里”,用实际行动促进学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